漢字發展史(中國書法的演變過程)
中華民族最早的文字是由黃帝軒轅氏的曆史學家倉頡創造的。他通過觀察星星、山川、鳥獸的足跡分布,發明了各種符號,即象形文字,從而結束了用繩子來記錄事件的曆史。
古代漢字大致分為五大類,分別是篆書、隸書、楷書、行書、草書。篆書根據漢字的演變順序分為甲骨文、金文、大篆和小篆。這些篆書曆史悠久,筆畫複雜,文字難以辨認,實用價值不大,但具有特殊的藝術價值和考古價值。
甲骨文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中國古代文字,刻在龜甲或獸骨上,發現於商代殷墟。甲骨文多為商代祭祀占卜的記錄,故又稱甲骨文。雖然甲骨文多為象形文字,但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來看,甲骨文已經發展成為一種相對嚴格係統的文字。而且漢字的“六書”原則在甲骨文中有所體現,已經具備了書法的三要素,即筆、結字、章法。
西周時期,青銅冶煉技術迅速發展,大量青銅器問世。統治階級喜歡在這些青銅器上刻字,用來歌頌國王或祭祀。這種文字被稱為鍾鼎文,也被後人稱為金文。從金文遺存來看,書法的藝術性逐漸豐富,藝術水平高於甲骨文。《大盂鼎》和《散氏盤》是金文的代表。
到了西周晚期,漢字的發展演變成了篆書,由周宣王的太史虎創製。大篆的字體結構開始工整,線條簡潔生動,逐漸脫離了線條的原始狀態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先秦時期的《石鼓文》,這是我國最古老的石刻文字,起到了連接金文和小篆的作用,為秦代文字的統一提供了基礎。
秦始皇統一六國後,實現了書車同字,統一了文字和度量衡,廢除了六國字體。丞相李斯將大篆改為小篆,即秦篆。小篆不僅簡化了大篆的字形,而且字體略長,筆畫圓潤,圖案美觀,成為整齊美觀的方形字體。如《泰山石刻》 《琅琊台石刻》等。
但由於篆刻苛刻,書寫不便,也出現了隸書。《說文解字序》說:“舒勤有八種風格,一是大篆,二是小篆,三是篆刻,四是蟲書,五是仿書,六是隸書,七是隸書,八是隸書。”“隸書,篆刻成功”的目的是為了方便書寫。
到西漢時,隸書已經完成了從篆書到隸書的轉變,結體由豎轉橫,線條更加明顯。隸書的出現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,是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。它不僅使漢字趨於正楷,而且在書寫風格上突破了單一的中心筆畫,為以後各種書法流派奠定了基礎。
在隸書的形成過程中,由於毛筆的快速書寫和筆法的發展,草書應運而生。漢代草書的創作和誕生在書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。標誌著書法開始成為一門可以高度自由地表達感情、表現書法家個性的藝術。草書的初級階段是草書。東漢時期,草書進一步發展,形成了曹彰。後來,張芝創立了曹金,也就是草書。隨著後時代的發展,野草又出現了,代表人物是淮
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,文學藝術空前繁榮,書法藝術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,其中楷書最為重要,產生了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書法家,如歐陽詢、餘士南、褚遂良、顏真卿、劉公權等。宋以後,字體方麵並沒有很大的成就和突破,亂筆畫的行書特別流行,如北方著名的蘇、黃、糜、蔡等。到了明代,小楷被推向了頂峰,代表人物是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。
從漢字的不斷發展演變來看,書法整體越來越注重簡化,從不規則走向統一。篆書、隸書、楷書、行書、草書發展至今。篆書、隸書、草書一般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,而是作為書法作品。但是,楷書和行書仍然被大規模使用,成為當今社會的主流字體。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